华夏名人数据库—名师百科集行业专家人才储存、专家技能展示、专家行业贡献,档案托管等功能于一体,既是大型的专家人才资源服务平台,也是专业的行业人物信息数据资料库,在社会、企业、人才之间架起一座合作交流的桥梁,成为行业得力的科技智库、企业发展的智囊团,为全国创新驱动、科学技术发展进步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任兴宝道长:二零零六年在武汉大道观学习高功三年,零九年结业到天水市马鞍山当道长,七年后来到天水市真武观当道长,十三年陇南市翠峰观当道长七年,到如今任职到广西大学讲师,五年时间在湖南大学讲课《易学》。担任北京华夏龙文研究院副院长一职,多年不辞辛苦传教本土道教文化现群众和弟子达二千多位。
风水文化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现象,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建筑是道士布道传教,供奉、祭祀神仙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场所,它不仅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而且其建筑设计也体现了风水理念和原则。
道教经典《道藏》中收录有如《宅经》这样的风水著作,道教丛书中也有关于风水师“相地”的记载,而许多道士同时也是民间的风水师。正因为风水文化与道教文化之间有诸多联系,道教建筑除了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外,还包含了大量的风水理念和原则。风水理念和原则在道教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始终都影响着道教建筑。东汉末年道教成立之初,便有“治”的修道场所的设立,三国时期有“二十四治”、“二十八治”的空间概念,道教早期的“治”已经有了风水文化的蕴涵。如《云笈七签》中收录有“二十四治”的首治“阳平治”的资料,治在昌郡彭洲九陇县,去成都一百八十里,道由罗江水两岐山入水路四十里。治道东有龙把守,神水二柏生其上;西南有泉,决水东归。在资料中,作者记载了治所的路、门、泉、交通、方位等事项,这些关于治所山川形势、水流、方位等地理环境的描述也正是风水文化所看重的。资料中关于道教早期治所地理形势的提示性描述,说明在道教初创时期设立修道场所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道士、香客和游客的出行方便、基本生活需要以及有利于传道布教等因素,而且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风水文化中的“系统性原则”。所谓“系统性原则,即综合考虑地处中心、交通便利、地域、资源、地质条件等客观环境因素”。
道教建筑是道教文化的深刻反映,是道教思想和信仰体系的生动体现,其建筑设计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不仅如此,道教建筑自道教成立以来就受到风水文化的影响,在诸多方面都打上了风水文化的烙印。加强对道教建筑和风水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同心同德,融通四海,诚信赢天下!
详情请点击华夏名人数据库
